郭豫涛 王浩 张慧 解放军总医院
编者按: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2023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3)上,解放军总医院郭豫涛教授介绍的一项研究发现,可穿戴设备持续监测有助于发现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高风险血压、频发早搏等导致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背 景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证实,房颤发生与生活行为方式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57%的房颤可归因于房颤危险因素的显著或边缘水平升高,包括高血压,超重/肥胖、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OSA)等。超过一半的房颤可通过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而避免发生。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跟踪心血管危险因素进展为房颤的过程。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团队曾在2022 ESC年会报告了可穿戴设备监测血压的变化,揭示了房颤可能发生的风险,2022年ACC年会报告了智能腕表监测到的高风险OSA增加了1.5倍房颤风险。当前研究在既往发现的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风险变化人群中,进一步明确风险进展为房颤的时间模式及潜在影响因素。
目 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可穿戴设备跟踪心血管风险变化进展为新发房颤的时间变化以及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
方 法
2018年10月26日-2022年12月14日,共计437万余人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筛查房颤纳入分析,其中,被智能可穿戴设备首次识别为早搏、OSA和高风险血压的人群分别为616532、65 660和25 892人。在监测到上述风险因素后,共监测出7451例新发房颤。
如图1所示,一共六种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被评价,包括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和心理状态。校正了基线混杂因素后,使用Hazard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可穿戴设备监测到高风险血压人群生活行为风险因素与其后房颤发生的关系。采用Levin 's和Miettinen 's公式计算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PAR),评估生活方式在高风险血压人群进展为房颤的作用。
可穿戴设备监测的房颤发生风险包括:
早搏风险:在所有监测到的心跳中,中度风险:早搏占0.5%-10%;高风险:早搏占10%以上。
OSA风险:中度风险:超过80%的睡眠监测期间15<睡眠呼吸指数(AHI)<30;高危人群: 超过80%的睡眠监测期间AHI≥30次/小时。
高风险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 mmHg,反杓型血压和脉压超过60mmHg。
图1
结 果
中度风险早搏受试者(n=611495)、高风险早搏受试者(n=5037)、中度风险OSA受试者(n=43777)、高风险OSA受试者(n=22886)和高风险血压受试者(n=625 892)进展为房颤的比例分别为0.97%、4.80%、1.09%、1.51%和1.74%;监测到房颤发生风险因素到首次房颤发生的中位时间分别为65 (12-248)、56 (9-207)、144 (28-437)、75 (7-316)和10 (3-56)天,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校正年龄、性别、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甲亢、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和PHQ(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9,患者健康问卷9)等因素后,高BMI是高风险血压进展为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高BMI 房颤发生的PAR 为17%(图2)。
图2
结 论
可穿戴设备持续监测有助于发现OSA、高风险血压、频发早搏等导致房颤发生的风险,首次监测到上述风险后5个月内可能发生房颤,提示应加强对心血管风险进行有效的干预管理,以减轻房颤负担。生活方式因素(例如,高BMI)在高风险血压人群发生房颤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专家简介
郭豫涛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心血管学部肺血管及血栓性疾病科主任
专业方向:心血管血栓性疾病
美国心脏学学会荣誉委员 ,欧洲心脏病协会荣誉委员,美国心脏病协会/卒中协会专业会员, 欧洲心脏病协会血栓分会委员, 中华老年保健研究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预防医学组委员, 中华医师协会高血压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
六份国际期刊编辑(Thromb Haemostat,Clinical Card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Frontiers in Physics ,Thrombosis-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rrhythmia & Electrophysiology Review)。
在JACC, Eur Heart J, Chest,Int J Cardiol, Thromb Haemost等发表英文150+余篇, SCI它引 5285次, H因子31分。2019-2022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临床相关英文累计影响因子335分。
王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讲师、临床医学博士。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委员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相关血栓性疾病的大数据流行病学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栓风险评价及综合管理的智能化研究。
作为中国主要研究者参与全球房颤管理现状研究和华为301心脏研究,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全军保健专项课题、北京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等共10项。
发表SCI论文共计22篇,第一作者SCI共计 14篇,总影响因子120余分,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分。副主编-《心律失常防治百问》以及副主译-《心房颤动的卒中预防》。同时参与编译《医用可穿戴设备在大规模创伤事件救治保障中应用》、《阿斯匹林》、《人工智能:可穿戴医疗装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心血管药物应用精要》、《低温环境训练伤的预防、治疗与恢复》《心力衰竭治疗手册》、《内分泌常见疾病专家答疑》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与代谢综合征图谱》等书籍。
张慧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肺血管与血栓性疾病科 心血管病学硕士,主治医师。
专业方向:血栓性疾病诊治管理及临床应用研究。